服务电话:0571-96871    09:00-17:00(工作日)
首页 > 精彩回顾 > 2018浙江好项目公示:一场创新与成长的“大阅兵”

2018浙江好项目公示:一场创新与成长的“大阅兵”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    来源:台州    作者:本网

2018浙江好项目公示:一场创新与成长的大阅兵“大阅兵”

老话说得好,“是浙江骡子是马,拉出来遛遛”。好项2018年的示场“浙江好项目”评选,就像是创新成长一场全省创业创新的“大阅兵”——从杭州的互联网新贵到温州的制造业老将,从绍兴的大阅兵文创团队到宁波的智能制造企业,**这些带着真本事的浙江项目在聚光灯下一一亮相**。作为经历过几届评选的好项老观察者,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这届公示的示场内里门道,顺便聊聊为啥这场活动能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创新成长“风向标”。

———

🔍 先说说:2018年这届“好项目”到底公示了啥?大阅兵

2018年的“浙江好项目·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”由浙江省经信委牵头,联合科技、浙江财政等多个部门共同主办,好项目标很明确——**挖掘一批技术硬、示场模式新、创新成长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项目**。这届公示名单里,最终入围总决赛的20强项目覆盖了数字经济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八大领域,既有“高精尖”的科技突破,也有“接地气”的民生应用。

举个例子,杭州某团队的“工业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”能帮工厂把产品瑕疵识别准确率从85%提到99.9%,直接解决了制造业质检环节的人工成本高、效率低的问题;温州一家做智能锁的企业,把指纹识别、人脸识别和物联网技术揉在一起,推出的“家庭安全管家”锁具当年就拿下了百万级订单。这些项目可不是实验室里的“纸上谈兵”,**内里都是已经跑通商业模式、有实际落地场景的真家伙**。

———

💡 为啥说这届公示“含金量”十足?

要理解这届评选的分量,得先看当时的背景:2018年正是浙江推进“数字经济一号工程”的关键期,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,而中小微企业又是创新的主力军。省里搞这个“好项目”大赛,本质上是在给这些“小而美”的企业搭台子、递梯子。

公示名单的评选标准就很“实在”——**技术创新性占30%、市场前景占30%、团队能力占20%、成长性占20%**,没有花里胡哨的“帽子”加分,就看项目本身的“硬实力”。而且,入围项目不仅能获得政策扶持(比如税收优惠、融资对接),还能直接对接阿里云、网易严选这样的产业龙头,甚至有机会被推荐到全国双创大赛的舞台。

我当时跟几个评委专家聊过,他们最看重的不是项目现在赚了多少钱,而是“有没有解决一个行业痛点”“未来三年能不能形成壁垒”。比如有个做农业物联网的项目,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、温度,帮农户精准灌溉,虽然当时只在省内几个县试点,但评委一致认为“农业数字化是大趋势,这类项目早晚会爆发”。

———

📊 对比看看:2018年与其他年份有啥不同?

为了更直观,我整理了个简单对比表,看看2018年和其他典型年份的侧重点差异:

| 对比维度 | 2018年 | 2020年(疫情后) | 2022年(“双碳”目标下) |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| **重点领域** | 数字经济、智能制造、民生应用 | 医疗健康、应急物资、远程办公 | 新能源、环保材料、循环经济 || **技术热点** | 工业互联网、AI质检、物联网 | 远程医疗、无接触检测、云服务 | 光伏储能、碳捕捉、绿色制造 || **政策倾斜** | 制造业转型升级、中小企业扶持 | 疫情保供、稳就业 | “双碳”达标、绿色转型 |

从表里能看出来,2018年的项目更聚焦“基础创新”——那时候浙江的数字经济刚起势,制造业需要从“低端代工”向“智能智造”转型,所以评选特别鼓励能把新技术(比如AI、物联网)用到传统产业里的项目。而到了2020年后,受疫情影响,医疗和应急类项目成了香饽饽;2022年则明显向“绿色低碳”倾斜。但不管哪一年,**“解决实际问题+有商业化潜力”始终是核心标准**。

———

❓ 常见问题:普通创业者能从中学到啥?

经常有人问我:“这种省级评选离我们小企业太远了吧?”其实不然。我接触过不少创业者,他们最初就是看了“浙江好项目”的公示名单,发现“原来隔壁市的同行在做这个”“原来政府支持的方向是这样的”,然后调整了自己的创业路径。

举个真实的例子:2019年有个湖州的创业者,原本做传统家具,后来看到2018年公示里有个“智能家居控制系统”的项目拿了奖,他就琢磨:“我们做家具的能不能也加点智能元素?”后来他联合高校团队开发了能自动调节湿度的床垫,第二年就入围了市级比赛。所以说,**公示名单不仅是“荣誉榜”,更是“参考书”——你能从中看到行业趋势、技术方向,甚至找到潜在的合作伙伴**。

再回答一个具体问题:“没拿到奖是不是就没机会?”完全不是!2018年公示的20强里,最终只有前3名拿了最高奖金,但所有入围项目都进入了政府的“优质项目库”,后续有专门的辅导员对接资源。有个做环保材料的企业,虽然只进了复赛,但因为技术过硬,后来被某上市公司收购了部分股权。

———

🌟 内里门道:公示之外的“隐藏价值”

除了名单本身,这届评选的“隐藏价值”更值得关注。比如,主办方专门组织了“优秀项目投融资对接会”,邀请了浙商创投、天堂硅谷等几十家投资机构,现场就有项目拿到了百万级种子轮投资;还有“导师一对一辅导”,找来了阿里前高管、浙江大学教授这些“实战派”,帮创业者梳理商业模式、优化股权结构。

更关键的是,这届评选推动了全省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体系完善。2018年后,浙江陆续出台了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培育计划、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,很多都是在“好项目”评选中发现需求、总结经验后落地的。可以说,**这些项目不仅是创新的“种子”,更是政策优化的“催化剂”**。

———

回过头看2018年的“浙江好项目公示”,它不只是公布了20个获奖名单,更像是一面镜子——照见了浙江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,也映出了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。这些项目里,有的后来成了行业标杆,有的还在打磨产品,但它们共同证明了一件事:创新不一定需要“高大上”,解决一个小问题、服务一群人,就能成为好项目。对于今天的创业者来说,与其盯着“大奖”本身,不如学学这些项目背后的“解题思路”:如何发现需求?如何用技术破局?如何让创新真正落地?这些问题的答案,或许比奖项更有价值。